工程案例2
2018-12-14 來自: 浙江雨通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1134
美國的雨水利用主要以提高自然入滲能力為目的,通過建設地下蓄水系統,建立屋頂蓄水的方式收集雨水,這樣既利用了雨水的生態環境功能,同時減輕了市政防洪壓力。例如美國加州富雷斯諾市的“LeakyAreas”,地下水回灌系統,10年間的地下水回灌總量達到驚人的1.338億m3,其年回灌量占該市年用水量比例的1/5。此外,還極力在眾多的州研究了屋頂蓄水和由入滲池、井、草地、透水路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美國不僅重視工程措施,而且制定相應的立法對雨洪利用給予支持。
德國:高效集水 平衡生態
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已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雨水利用方式有3種:一、建立屋面雨水集蓄系統收集屋面雨水,再采用簡單方法的處理后,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作為家庭、公共場所和企業的非飲用水使用。二、通過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收集地面雨水。道路雨洪通過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通過在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設截污掛籃裝置,攔截雨洪徑流攜帶的體積較大污染物。另外,城市地面均采用可滲透的地磚鋪設,以減小徑流。三、建立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小區沿著排水道修建滲透淺溝,表面植草皮,促進雨水徑流流過時下滲。部分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則進入雨洪池或人工濕地,可作為城市水景或繼續下滲。
英國:源頭入手 一舉兩用
為解決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和提升倫敦等大城市的市政排水能力,英國政府積極鼓勵在居民家中、社區和商業建筑設立相應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從根源上解決兩大問題。一直以來,英國政府采取立法手段促進雨水收集利用,例如通過《住房建筑管理規定》等法律規定,間接推動家庭雨水收集系統的普及。一方面重視家庭雨水收集利用,另一方面英國也在大力推動大型市政建筑和商業建筑的雨水利用。
法國:形態不一,提升循環
法國作為現代城市雛形起源國之一,很多主要城市的排水、防澇以及雨水循環處理的設計思路與眾不同各具特色,形態不一。這些不同的地表水處理體系如同海綿一般旱時可吐水,澇時可吸水,使得城市避免內澇之害,同時還提升了水循環利用率。此外,因地制宜地充分借助了自然的力量。借助地面逐漸下凹走勢的特點,讓雨水通過精密設計的水渠流入低洼地域。
韓國:提高滲透性,重塑水環境
韓國首都首爾市在過去60年間經歷了急速的城市化進程,逐漸染上了區域性水循環惡化等都市病。在這一時期,首爾地區的地表不透水率呈直線增長,降水排水主要依賴人工排水設施,大大地削弱了自然水循環能力。為改變這種局面,首爾市政府制定了《建設健康的水循環城市綜合發展規劃》,從提高城市地表的滲透性入手,充分發揮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重新將首爾市打造成“讓水可以呼吸的綠色城市”。
日本:建設儲水池,增強再利用
從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開始,日本修改了以往的建筑法,要求大型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群必須建設地下雨水儲存池和再利用系統。另外,日本比較注重地面的呼吸性能,很多馬路都采用大粒石子和瀝青鋪就,便道也基本上是使用透水磚,較大程度上提高了其透水性。同時盡量減少地面硬化面積,多留泥土地面。
我國也在汲取外國雨水收集的經驗,不斷的在各大城市開展建設海綿城市項目當中,先主要方向首先從倡導分散式利用開始,以小區為單位,開展雨水收集試點;結合公共建筑,開展項目應用。與此同時,應重視規劃的有效性和經濟合理性。按照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等原則實施空間規劃,并注重部門之間的銜接和配合,如園林部門管綠地、環保部門管水質和城建部門管網線,要取得試點成效,必須要依靠多家行政主管部門的協同、配合,鎖定癥結、完善標準和修訂規范。當前,絕大多數城市,圍繞雨水還是以排為核心出發點,主要是考慮城市安全,對于雨水綜合利用,缺乏統一認知和實踐工具支撐。因此,現階段從基本面來看,針對雨水利用,建議通過海綿體的建設,將富余的雨水通過收集、滲透、輸送,嘗試開展應用,并返回到自然,補給地表(下)水,要實現海綿城市開發的成功商業模式目前還不具備條件,需要我們在以后不斷的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