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案例3
2018-12-14 來自: 浙江雨通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1114
1.地面明溝
受畜禽場內地表散落物質等影響,一般雨水徑流尚具有一些的污染影響,因此建議雨水排放應在地面明溝末端設置氧化塘(溝),處理后排放,但在目前狀況下,雨水徑流可直接排放地表河道。明溝是設置在外墻四周的排水溝,其作用是將積水有組織地導向集水井然后流入排水系統,以保護外墻基礎。一般在年降水量為900mm以上的地區采用。明溝按材料一般有磚砌明溝、石砌明溝和混凝土明溝斷面形式有矩形、梯形或半圓形溝槽,寬一般為200mm左右,用水泥砂漿抹面。同時溝底應設有不小于1%的坡度,以保證排水暢通。明溝一般設置在墻邊當屋面為自由排水時,明溝必須外移,使其溝底中心線與屋面檐口對齊。
2.排水溝
(1)排水溝的平面布置為快速、暢通排出存水,排水溝布置應盡量采用直線,減少彎曲或折線,必須轉彎時半徑為10-20m。
(2)排水溝的斷面形式排水溝的斷面形式一般多為矩形,有的也采用梯形、“U”形等,深度與底寬一般不宜小于0.3m。排水溝的溝底縱坡一般不小于0.5%,過緩會影響排水溝的排水效果。對土質地段的排水溝,應做好襯砌防護,以防止水流沖刷和滲漏,對軟質巖石段的排水溝,也應根據實際情況襯砌和防護。當排水溝需要通過裂縫時,應設置成“疊瓦式”的溝槽,可用土工合成材料或鋼筋混凝土預制板制成。有明顯開裂變形的坡體,可用黏土或水泥漿填實裂縫,整平出現的水坑、洼地。排水溝的進出口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導流翼墻,導流翼墻長度可取設計水深的3~4倍,當排水溝斷面需要變化時應采用漸變段進行銜接,其長度應取水面寬度之差的5-20倍,排水溝的安全超高不應小于0.3m。
3.場區雨水管道的布置與敷設
對雨水管道系統布置的基本要求是,布局經濟合理,能及時通暢地排除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場區雨水管道布置應遵循以下原則:雨水管道的布置應根據場區的總體規劃、道路和建筑布置,充分利用地形,使雨水以較短距離靠重力排水進入雨水干管。雨水管道應平行道路敷設,宜布置在人行道或綠地下,而不宜布置在車道路下。若道路寬度大于40m時,可考慮在道路兩側分別設置雨水管道。
合理布置雨水口。場區內雨水口的布置應根據地形、建筑物位置沿路布置,宜在下列部位布置雨水口:道路交匯處和路面低洼處;建筑物單元出入口與道路交界處;建筑雨水落水管附近;場區空地、綠地的低洼處;地下坡道入口處等。雨水口的形式和數量應根據布置位置、雨水流量和雨水口的泄流能力經計算確定。沿道路布置的雨水口間距宜在20-40m。雨水連接管長度不宜超過25m,每根連接管上頂多連接2個雨水口。平算雨水口的算口宜低于道路路面30~40mm,低于土地面50~60mm。場區雨水排水系統可選用埋地塑料管、混凝土管或鋼筋混凝土管、鑄鐵管等。管內流速不低于0.75m/s。
三、污水收集
污水要通過暗溝或暗管輸送,暗埋管溝應在凍土層以下,以免因受凍而阻塞。污水輸送管道,管道直徑在200mm以上,如果采用重力流輸送的污水管道管底坡度不低于2%。暗埋管溝排水系統如果超過200m,中間應增設沉淀井,以免污物淤塞,影響排水。沉淀井不應設在運動場中或交通頻繁的干道附近,沉淀井距供水水源至少應有200m以上的間距。
場區排水管道應以較小埋深敷設,以利減少城市排水管的埋設深度。影響場區排水管埋深的因素有:①房屋排出管的埋深。②土層冰凍深度。③管頂所受動荷載情況。一般應盡量將場區排水管道埋設在綠化草地或其上不通行車輛的地段。在我國南方地區,若管道埋設處無車輛通行,則管頂覆土厚度0.3m即可;有車輛通行時,管頂至少要有0.7m的覆土厚度;在北方地區,則應受當地冰凍深度控制場區排水管道多采用陶土管或水泥管,水泥砂漿接頭。在排水管道交接處,管徑、管坡及管道方向改變處均需設置排水檢查井在較長的直線管段上,亦需設置排水檢查井,檢查井的間距約為40m。排水檢查井一般都采用磚砌,鋼筋混凝土井蓋